2003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國資改革引領國企改革的新階段。實踐表明,國資監管體制的不斷成熟定型,保障了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功能作用的有效發揮。
高質量發展得益于國資監管體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系統性重塑。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從法律上厘清了政府與企業的職責邊界,使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得以確立。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在公司治理中推動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持續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3.8萬戶國有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加快形成,各治理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實現了把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高質量發展得益于國資監管理念持續升級,國有經濟結構布局持續優化,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加強。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委堅持圍繞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推動中央企業先后完成27組49家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國務院國資委新組建、接收13家企業,監管中央企業的數量從116家調整至98家。產業基礎再造和龍頭企業強鏈穩鏈取得明顯成效,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形成,實體經濟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不斷涌現,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切實增強。國資國企履行“三個責任”更加有力。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國資央企持續加強對外開放合作,加大國際化經營力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央企業積極融入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大局,努力克服世紀疫情、百年變局、經濟下行等風險挑戰,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質量發展得益于國資監管方式更加科學,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活力持續迸發。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是出資人最核心的職責和最有效的監管手段之一。2023年,國資委在總結近幾年工作成效基礎上,結合國資央企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對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進行了優化調整,將“兩利四率”調整為“一利五率”。一是用凈資產收益率替換凈利潤指標。二是用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營業收入利潤率指標。三是繼續保留資產負債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此次從“兩利四率”到“一利五率”指標體系的調整,雖然幅度不大,但基本形成了一個更加嚴謹、更加科學、更加成熟的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以“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為顯著標志的三項制度改革大面積、多層級破冰破局。開展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中央企業和地方各級子企業的比例由2020年底的23.5%、23.2%均提升到目前99%以上。
高質量發展得益于國資監管發力點更加精準,國企科技創新動能更加強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專門成立了推動央企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在2019年國資委內設機構調整中專門設立科創局;2022年3月,又專門成立了科技創新局,大力推進央企科技創新工作。在國企改革中,國資委堅持“能給盡給、應給盡給”原則,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央企的科技創新工作。國資央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億元,超過全國1/3,2022年研發投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打造國家級研發平臺764個,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91個??萍既瞬抨犖椴粩鄩汛?,專職研發人員104.5萬人,占全國的1/5;兩院院士231名,占全國的1/7。在電網、通信、能源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列出的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衛星導航、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等重大成果,都是中央企業主導或者是參與研制的。
高質量發展得益于國資監管定位更加清晰,國企黨建工作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幾年來,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持之以恒深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國企黨建會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管黨治黨的重大政治責任,壓茬推進黨建工作落實年、黨建質量提升年、基層黨建推進年、黨建鞏固深化年、黨建創新拓展年五個專項行動,推動企業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全面嚴起來、實起來、強起來。具體有六個方面的成效:一是踐行“兩個維護”更加堅定自覺。二是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實現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三是培養了一批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企業領導人員。四是黨建基層基礎得到全面夯實。五是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六是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
根據《國資報告》雜志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