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大步邁進,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越過越好,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壯美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民論壇網推出“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系列報道,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村的振興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上海市崇明區,感受用“好風景”催生“好經濟”的鄉村振興發展故事。
牢記囑托,墾拓不息,建設共同富裕“先行村”
曲徑通幽處,瀛東花木深。
陳家鎮瀛東村,是崇明島第一個迎來日出的村莊,素有“太陽村”的美譽。
鳥瞰瀛東村
走進瀛東村村史館,便見“艱苦創業,敢為人先”八個大字,這是瀛東村“墾拓精神”的精神內涵。30多年前,瀛東村只是“潮來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蘆葦蕩”的荒灘,而自強不息的瀛東人憑著“敢問大海要沃土”的豪情壯志,歷經三次圍墾,在昔日的荒灘上建立起一個以漁業為生的新村落。
2007年4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瀛東村,觀看了村務公開欄、村史陳列館,走訪了村民尹全郎家,參觀了他家的“農家樂”旅游客房,還關切地問起這里的合作醫療覆蓋情況,農民大病保障情況。
習近平對一起調研的同志說:“這一路走來,我對崇明島有了深刻的印象,崇明的發展理念很好。要按照建設生態島的思路,認認真真做下去,只要認準了方向,就不要動搖。”
這給予了瀛東村人無限動力和信心,他們深刻認識到,在生態島上,就是要發展生態。
自此,瀛東村以創建區級和美鄉村、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為契機,先后進行住宅區改造、村史館升級、道路硬化黑化、污水處理工程、公共廁所改造、宅前屋后“小三園”建設和河道景觀綠化美化等項目,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一幅美輪美奐的鄉村新畫卷,“躍然”出現在這片新生的土地上。
絡繹不絕的游客來到瀛東村,“小漁村”也緊握“大機遇”,打造“吃住游”一條龍服務項目的度假村,走出了一條“集體經營,共同富裕”之路。
瀛東度假村
瀛東村已投資建成數十幢旅游別墅,并配套了東湖漁館、活動中心等設施,將原本由村民個人分散經營的“漁家樂”,升級成為一個統一管理,集住宿、餐飲、會務、購物、娛樂于一體的“瀛東度假村”,隨后通過“村企合作”,實現了全面化升級、專業化運營、標準化管理,更好推動村集體與國有企業深度融合發展。
瀛東村旅游別墅
瀛東村還進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瀛東經濟合作社。自此,村民成為了村集體企業的股東,每年可享受資產分紅、養老金發放、口糧補貼、年貨及免費體檢、合作醫療等??梢哉f,村民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薪金+股金+養老金+糧金”“四金農民”。
村莊建設持續推進,集體收入大幅增長,村民福利節節攀升。2022年,全村生產總值達4283萬元,村集體經濟總產值1134余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4萬元,真正實現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讓老鄉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這句話被定格在村史館最后一面的微笑墻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瀛東人接續奮斗,以實際行動推動村落發展。
探索“兩山”轉化路徑,打造海島上的“世外桃源”
霧散仙橋出,轉角桃源入。
2007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吹向了崇明大地,崇明島中部的一個小村莊緊抓機遇,實現了從窮鄉僻壤到世外桃源的騰飛與蛻變,先后榮獲“全國宜居村莊”“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這里,就是豎新鎮仙橋村。
仙橋村航拍圖
十多年前,傳統的“靠土地吃飯”方式在仙橋村已走不下去,年輕人陸續外出打工,老年人身體狀況日漸愈下,村內土地閑置、雜草叢生。為了扭轉這一局面,仙橋村打響全崇明整治亂埋亂葬、清理小糞坑和實施垃圾分類的“第一槍”,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這種情況下,土地“流轉”運動應運而生。截止2023年,仙橋村已成功流轉村內98%的土地,并引入六大優質農業經營主體入駐,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開設田間課堂,技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每年年底還向村民支付土地租金。
其中,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全生態的稻蝦鱉共生綜合種養模式,成為了2022年度國家級生態農場。今年6月,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創新生態優勢價值實現途徑理論研討會在春潤水產的田間課堂內舉行,眾多專家建言獻策,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
閑置土地的“流轉”經驗,也被運用到了仙橋村的閑置房屋上。
農宅被“流轉”,或設計成為“Joyin咖吧”,游客可在此品嘗現磨咖啡,體驗戶外燒烤,從城市喧囂中脫離出來,看“柳暗花明”,聽“風吹麥浪”;或設計成為鄉村民宿,清新自然風、簡約現代風、浪漫復古風,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目前全村共有20余家民宿,其中,頤一民宿獲評上海市五星級精品民宿。
頤一民宿
小隊的老倉庫被“流轉”,改造成為“木棉花開”崇明土布創意工坊,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與星巴克進行公益合作,以創新方式把咖啡渣作為染料,推廣植物染色技藝和環保理念。
木棉花開崇明土布創意工坊
老村委會舊址被“流轉”,建起2500平方米的均瀛鄉村小鎮旅游綜合體,游客能在“均瀛宴”品嘗本地菜,在“仙橋市集”購買土特產,還可在“擼貓體驗館”吸貓減壓。
而仙橋村的村民們,也在這些“家門口的好去處”中,獲得了房屋租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一路走來,仙橋村緊扣“流轉”二字,架起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橋梁紐帶,幫助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賺薪金、收租金的美好愿景。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超3.6萬元。
仙橋村
變“生態顏值”為“經濟價值”,鄉村振興碩果累累
多年來,崇明堅持生態立島不動搖,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從提升鄉村“顏值”到賦予“價值”,使更多鄉村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推窗見景田園美,出門入畫稻花香。
新村鄉新中村以稻田作“布”、水稻為“筆”,用黃、白、紫、紅、綠5種顏色的水稻,描繪出復興號高鐵、國產大飛機C919等圖案栩栩如生,金色稻田在此成為秋日主角。傳統農業與藝術創意的結合,推動了農旅融合發展,近五年內吸引約數萬游客到此觀賞打卡,帶動農戶增收。
——橘黃滿園芳香溢,蟹肥可口勝黃金。
綠華鎮綠港村致力打造“柑橘”鄉,穩步推進3500畝凍害柑橘園標準化改造,加快實施柑橘產業品質提升工程;做足“蟹”文章,實施600畝崇明清水蟹生態循環養殖改造,拓展養蟹、吃蟹、蟹產品加工產業鏈,“橘黃蟹肥”品牌強勢“出圈”,吸引寶島蟹莊、鄒市明拳擊訓練基地、沒頂藝術中心等入駐。
——一株小苗精心護,黃楊種出“致富路”。
港沿鎮園藝村835戶村民中,有700多戶從事黃楊種植,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在上海植物園盆景專家的指導下,“地栽黃楊”又實現縮龍成寸、聚景于盆,成為造型精致的“盆景黃楊”,“抱團銷售”理念下建起的黃楊線上線下展銷平臺,每年為全村帶來的收入達4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近4萬元。
近年來,崇明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其“生態花島,品味金秋”之旅路線,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2017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依然特別關注崇明生態島建設的情況,他詳細詢問崇明島生態保護情況,再次叮囑要做好崇明的生態保護工作。崇明始終謹遵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努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名片、長江綠色發展標桿,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事業乘風破浪、加速前行。
展望新征程,崇明將按照黨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在長江入???,持續書寫用“好風景”催生“好經濟”的嶄新篇章。(作者:李書涵 弋鵬宇)
編輯:王爽 曲統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