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士霞(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確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推動生態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莊子講“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體現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生態自然觀和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觀?!睹献印分械?ldquo;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強調人類要按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虞衡制度,專門設立掌管山林川澤的機構,制定政策法令。西周時期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秦律十八種·田律》也有遵循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規定。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順天應時、建章立制的觀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將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等重要論述,是對傳統生態文化的提煉和升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綿延不斷、與時俱進的生態文化滋養。
新時代生態文化繁榮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引領和支撐作用
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成就為生態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生態文化也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潤物細無聲”的深遠影響,起到了鼓舞人心、激勵士氣的重要作用,增強了人們建設美麗中國、推動綠色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生態文學夯實思想基礎。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作家協會連續舉辦五屆“大地文心”生態文學采風和征文活動,五部生態文學優秀作品集出版,掀起生態文學創作熱潮。2023年5月,生態環境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2023年8月,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家協會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2023年中國生態文學論壇。社會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共商生態文學繁榮發展之道,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凝聚奮進力量。
生態文化活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2018年以來,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和省級人民政府每年都聯合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主場活動作為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陣地,成為社會認知度最高、參與度最廣的環保節日,也成為集中展示生態文化之美的盛會。特別是2022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的高度重視。“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等,以榜樣示范帶動更多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使崇尚生態文明成為良好道德風尚。
生態文化產品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出六五環境日主題歌曲《讓中國更美麗》和展示生態環保鐵軍風采的《環保人之歌》,在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上廣泛傳唱。發布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小山、小水”,并開發系列表情包、玩偶、卡套等周邊文創產品。每年確定六五環境日主題,并圍繞主題制作主題標識、海報、宣傳片等系列宣傳品。開展攝影、書法、繪畫大賽,產出系列優秀作品。以文化產品為載體,廣泛傳播生態價值理念,營造熱愛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創新開展生態環境宣教工作,為建設美麗中國凝心聚力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積極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弘揚生態文化,提升公民生態環境意識,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堅持思想引領,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傳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進展和成就,宣傳推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等實踐案例,增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讓綠色低碳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
堅持以文化人,促進生態文學繁榮發展。落實《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持續打造“大地文心”系列品牌活動,定期舉辦中國生態文學論壇,鼓勵成立更多生態文學創作基地,探索成立生態文學工作協調機制,促進生態文學作品創造性轉化。團結更多優秀作家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一線,以優美的筆觸描繪美麗中國建設新畫卷,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化內涵,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以文學作品陶冶情操、洗禮思想,以春風化雨的方式讓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堅持行為培養,讓綠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風。聯合有關部門持續深入推進“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做好《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的宣傳推廣和貫徹落實工作,引領公民主動踐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讓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成為習慣。以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廣泛開展社會宣傳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動員園區、企業、社區、學校、家庭等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形成人人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