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令沖村,是在2019年脫貧摘帽的。這個在2001年修通第一條通村公路之前,村民還要靠走路到縣城用手編簸箕換取口糧的小山村,如今步步蛻變。通村水泥路平坦寬敞,四通八達的串寨路、通組路鏈接,綠化整潔的村容環境,新興惠農的產業建設,規范化與數字化數村寨管理,不僅脫貧,也樂居。
相較于周圍其他擁有耕地、人口、風貌等先天優越條件的示范試點,令沖村近幾年的成長聚合了更多“人為”因素。除了當地肯干、能干、敢干的基層實踐,還有來自定點幫扶單位以及第三方社會組織帶來的扶持資源與創新智慧,在令沖村這小小的一方天地進行了一場高效協同的社會創新實驗。
令沖村航拍圖:2021年令沖村被評為州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還憑借“百畝荷塘”的風景成為廣受關注的“打卡”地。
干部下鄉:掀起全員“置身事內”的鄉村變革
2021年6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干部俞晨晨,被選任到令沖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與時任令沖村村主任的龍家文第一次見面,俞晨晨開門見山只有一句話:“你希望我來做什么?”他設想過一個“最糟糕的回答”,那就是村干部的反問,“你希望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在俞晨晨到來之前,為“打開村子的大門”,龍家文已經在基礎建設上下了不少功夫。村口廢棄的小學教學樓被改造為“便民服務大廳”,并擴展成為閱覽室、會議室、活動室、電商直播室等功能室齊備的組織陣地。與此同時,為徹底解決村里環境臟、亂、差等問題,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通過逐戶動員,進行了道路、護欄、綠化等基礎建設,并推動了“旱廁改革”、三污一體等生活設施的改善。當村口兩棵大樹周圍的荒地被拓展為村前廣場時,這個隱匿于古樹身后的小山村對外界展露出了“亮堂堂”的樣貌。
誠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自2012年以來堅持不懈的定點幫扶工作中已沉淀出融資、融智、融商、融情“四融一體”的幫扶機制。俞晨晨這個“第一書記”的背后有成熟的組織體系、責任機制以及幫扶資源。
“但推進實現和美鄉村,并不是一個人的‘舞臺’,更不是一個人的戰斗”,俞晨晨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空降當地的外來者”:作為“外來的和尚”,他這個第一書記除充分貢獻個人的優勢力量與資源之外,還是當好“組織者”,去“最大化”地激發群體協同效應。
作為鏈接“城”與“鄉”的交接點,緊鄰城市的令沖村面臨由鄉村單一規劃向城鄉區域一體化規劃的轉變:令沖將不僅是令沖村民的家鄉,也將成為開放對外的“服務型”小村。一場鄉村變革勢在必行,這將是對鄉村治理智慧的考驗。
加上俞晨晨,令沖村黨支部只有11人。而在這個全由龍姓組成的村落,幾乎人人都是親戚,關系錯綜復雜,要是用“管”的心態去做鄉村工作,一定什么都推不下去。因此,想要發展令沖,一定要發動各方力量,使“巧勁”,讓所有人都置身事內,實現“從觀眾到演員,從客人到主人、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
第一步,擴充基層服務隊伍,深度打造鄉村管理“全能網絡”。除從村畢業大學生、返鄉人員等人群中著力儲備村級后備力量,盡力擴充基層黨組織外,針對基層人才缺乏,鄉村治理主體偏弱的問題,令沖干脆就充分調動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和婦女等力量。
第二步,引入先進的創新管理理念,激發村民自治的積極性。為了進一步增強村民凝聚力,作為一種鄉村治理的創新實驗,令沖村引入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友成基金會)提出的“積分管理”制度——以農發行建設的“積分超市”為抓手,探索“積分兌換+人居環境整治+志愿者服務”的新模式。
令沖村積分超市
村民回家:歡迎“新農民”回到新·令沖村創業
友成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趙訪接觸過大量鄉村案例:“令沖村具有羊肚菌、蜂蜜、甲魚、蓮子等優質特色產品,但不具備產品加工資質和獨立的產品品牌,因此無法‘觸網’流通,市場議價能力低”。在他看來,多數脫貧山村農業產業單一且分布零散,無論在規模還是品控上,都與現代化農業品牌有不小的距離。
以羊肚菌產業基地為例。羊肚菌作為一種名貴食用菌,售價高,但將其引入令沖村的初期,還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問題。
最初,令沖村采用了以村集體合作社聘任的普遍模式,產業負責人按月領取工資,照護羊肚菌的大棚。但很快這種模式弊端顯露,負責人動能不足,幾次耽誤了羊肚菌培育的重要周期。而羊肚菌又是成本極高、對栽培環境十分敏感的菌種,稍有不慎即損失慘重。
幾經思慮,令沖村工作組調整工作思路,進行產業“精細化”管理——采取“聯合合作”+“托管返聘”的模式,將村集體、種養能人、村民三者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即村集體和種養能人合作共建種養基地,村集體返聘種養大戶為基地管護員,村集體負責保底回收和產品銷售,種養能人負責基地管理。村集體通過基地投資獲得收益,種養大戶通過基地投資和基地管護獲得收益,村民通過土地租賃和務工獲得收益。
龍方油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羊肚菌產業帶頭人的。令沖村集體出資共開辟羊肚菌種養基地20畝,全部由龍方油作為負責人看管。其中15畝收益歸屬村集體,以工資形式托管返聘,并輔以階梯制分成激勵:高于限定的300斤平均畝產,獲得銷售利潤20%的分成,超過400斤平均畝產,獲40%銷售利潤分成。此外,剩余5畝作為龍方油自己的承包地,產出的羊肚菌將由村集體統一包裝銷售。
這意味著,對于龍方油來說,只要肯付出時間和精力,一定可以有收獲。在去年收獲的季節,為了避免“嬌氣”的羊肚菌出現意外,龍方油吃住都在種養基地,徹夜守候,最終也得到了扎實的回報:羊肚菌特色產業畝產值1.8萬元,總產值36萬元,龍方油個人增收8萬元。
令沖村生產的羊肚菌
今年,龍方油幾乎要把令沖村委辦公室的門檻踏破,不是追著要參加產業培訓,就是想出了可以拓展的新項目:“如果在家里能掙錢誰還去外面打工呢?回來后我不僅學到了新東西,還有了帶著大伙一起充鼓‘錢袋子’的成就感”。
為使令沖村現有生態特色產品具備市場流通條件,農發行與友成基金會匯集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立“令沖苗寨”品牌,以提升令沖產品附加值。將令沖村原本的產業化零為整,形成品牌效應。
而令沖在擁有自己的產品品牌后,也初步實現了線上渠道的對接——在村內打造直播間,培養令沖“鄉土網紅”新農人開展線上直播帶貨。積極對接電商銷售平臺,推動令沖村農特產品進駐電子商務平臺,讓村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
共創和美鄉村:這是一場高效協同的社會創新實驗
如果一方想做的事,另一方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就叫“激勵相容”。在令沖村這個小村莊里,農發行、友成基金會與令沖村所屬地的地方干部們,即進行了這樣一場“以小見大”的社會實驗。
俞晨晨在農發行分享工作感悟時十分觸動,“鄉村建設不能只算投入產出比的經濟賬。我們投身鄉村振興工程,算的是‘生態賬’‘民生賬’,這是大賬;但老百姓想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有自己的一本小賬,這兩者的平衡需要智慧和同理心。”
令沖村森林面積占八成以上。因此,整村推進國儲林項目盤活林業資源,引金融“活水”到令沖是俞晨晨在令沖主推的一項工作:“這將成為令沖‘創業’的第一桶金,是大賬”。從“小賬”的角度來說,除了實實在在的儲金,令沖村成立村級“幫扶基金”,以構建村級防返貧長效機制。此外,農發行還打造有與此配套的五林經濟以及“融商”改造林內休閑康養民宿以促進當地產業發展以及村民就業。
而友成基金會也最大化發揮了培訓“新農人”的機構力量。他們針對回鄉創業的本土本鄉的返鄉青年、鄉村婦女等,提供創業致富的相關技術以及了解市場,利用電商銷售以及金融機構融資、合作社組織運營等多方面的知識。
去年11月,錦屏縣殘疾人聯合會的龍本珍作為駐村干部的來到令沖村時,對于這個充滿了“實驗性”小村莊感到驚訝:“不僅僅是整潔的村容村貌,為了避免森林火災這里引進了城市里才有的‘垃圾分類’項目;以及為了調動村民參與村政村務積極性的積分超市,都是很先進的管理和培訓理念,在鄉村并不常見。”
“更令人舒適的是這里的工作氛圍”,龍本珍認為令沖村工作組整體都在呈現出一種高效協作的創新動力,“沒有人害怕失敗。令沖根據村內各項產業特點,還扶持出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種養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主體,和企業合作培訓婦女學習侗繡、苗繡等非遺傳承項目,不僅企業為品牌增值高興,村民的生產積極性也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徐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