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常修澤
編者按:
據相關資料記載,三十六年前,即1987年11月,在黨的十三大改革精神的激勵下,常修澤教授在“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杭州會議)”上,曾提出一個關于《建立企業產權市場和經營權市場的構想》。此文于1988年2月16日內部刊登于《對策研究》。4月13日在《天津日報》公開發表后,新華社《經濟參考報》隨即在4月22日標題套紅刊發。在實踐部門的創新推動下,1988年5月產權交易市場在中國應運而生。
現在,經濟改革又到一個新的“歷史關口”。產權交易市場向何處去?2023年8月,常修澤教授在東北轉型系列調研期間,專門對黑龍江交易集團進行了考察,結合此前對廣東深圳、上海、重慶、山東、浙江、湖北以及海南等地產權交易市場的實際調查或了解,激發其萌生“第二個構想”—— “全要素 多資源”的產權交易市場新構想。該文從調研和實踐出發,歸于理論的探索和未來的判斷,基于產權交易市場的現狀,提供了新的思路?,F本刊將常教授文章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在中國下一步將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新背景下,如何按照“大交易邏輯”開拓要素和資源市場的新格局?此問題是這場“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之一。2023年8月,筆者在“東北轉型系列調研”過程中,對黑龍江交易集團進行了專題考察,同時結合此前對其他省市改革情況的了解,萌生一個“全要素、多資源”產權交易市場新構想?,F將考察要點和引發的思考報告如下。
一、六年之變: 三個擴增與提升
六年前(即2017年7月4日),筆者曾應邀前往哈爾濱,考察過位于哈爾濱新區的黑龍江聯合產權交易所,與時任董事長孫光遠、總經理常玉春等業界朋友交流,留下深刻印象。
那次考察半年后(即2018年1月),得知在黑龍江聯合產權交易所的基礎上,黑龍江交易集團應運而生。
如今,黑龍江交易集團(以下簡稱“交易集團”)現在情況如何?8月9日、10日,筆者與哈爾濱籍朋友、海南師大裴廣一教授一起,先到位于長江路的交易集團總部,并特意到位于哈爾濱新區的交易集團所屬哈爾濱股權交易所、自然資源交易中心、國資研究院等有關機構體驗。期間,與交易集團董事長王立峰、董事會秘書徐松之、國資研究院邢筱菲等一起交流、研討(如下圖:左二為常修澤,左三為王立峰,左一為裴廣一,右一為徐松之)。
經過實地考察,與六年前自己所看的黑龍江聯合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黑龍江聯交所”)相比,明顯感到有“三個擴增”。
一是,交易業務范圍有所擴增。
六年前,黑龍江聯交所還只是比較單一的產權交易機構(主要開展的是國有資產交易業務)?,F在,作為全省一體化的要素資源交易集團,擁有7個二級子公司和15個三級子公司,形成了體系比較健全、主業相對集中、功能也較完備的產業結構布局?,F在的集團業務板塊,圖示如下。
以上可概括為“四位一體”,即:(1)要素交易:涵蓋國有資產、農村產權、自然資源、碳排放權等交易;(2)招標采購:包括陽光采購、招標代理、直采商城等;(3)融資服務:包括資本市場“四板”融資、資金融通等;(4)研究咨詢: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研究、博士后科研應用,旨在為要素流轉和招標采購兩大核心業務提供智力支撐,也為社會上更大范圍的國資國企改革提供咨詢服務。
二是,服務輻射地域有所擴增。
六年前,雖然黑龍江聯交所也有十二個地市子公司,但地市業務極少,主要集中在省級?,F在交易集團服務范圍已經輻射全省全部十三個地市及所屬縣區,特別是農村產權交易業務,覆蓋到省內95個縣區,覆蓋率達79.17%。
三是,集團資產規模有所擴增。
六年前(2016年12月報表),黑龍江聯交所資產總額為5.37億元,凈資產為1.29億元?,F在(2023年7月報表),交易集團資產總額為7.14億元,凈資產為4.07億元。
除了“量”的擴增外,在“質”的方面也有“三個提升”。
1.市場化戰略定位有所提升
六年前,黑龍江聯交所雖然也承擔市場交易業務,但是受行政性體制和慣性影響較大,市場化意識還不夠強。這次一進交易集團總部,赫然映入眼簾的就是交易集團三大職能標識牌:政府管理經濟的市場工具;優化資源配置的要素市場;落實源頭防腐的陽光平臺。
這三大職能雖有政府管理的作用機制,但凸顯的是交易集團的“市場”功能,特別是“資源配置的要素市場”功能與使命。而這正是下一步要素市場化改革所呼喚的。
2.管理素質與水平有所提升
筆者上次來時,黑龍江聯交所只有4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10人,占21.74%?,F在,交易集團已有20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58人,占28.43%。同時,業務管理、預算管理、風險管理等也有所加強。
3.經營手段現代化有所提升
筆者在交易集團總部及所屬幾個交易機構看到,平臺均以數字化手段賦能,實現了“五個線上”(線上發布、線上報名、線上競價、線上結算、線上監督),既提高了效率,又彰顯了透明度。
隨著上述擴增和提升,交易集團發展取得不小成效。據統計,2018—2022年,經營總額年均增長62.21%,營業收入年均增長39.79%,利潤總額年均增長70.59%。
二、核心功能之一:產權交易向“廣義產權”格局拓展
這次考察中,筆者曾進入“交易集團的產權交易業務辦公區”,了解業務開展情況,感到有明顯拓展。
產權交易拓展一:由一般“狹義產權”(物權、債權、股權等)向“天地環資產權”拓展。
2017年調研時,黑龍江聯交所主要交易的是人們熟知的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資產等。六年后,交易集團已經向“廣領域產權”進軍。其表現之一,就是現從事交易的對象,除狹義產權外,還“廣到天”“廣到地”(即環境產權和地上地下的各種自然資源產權,“廣領域產權”,見拙著《廣義產權論》2009,前言第3頁)。
新增的“自然和生態資源交易中心”是其標志之一。8月10日,筆者專程到松花江北岸,考察了這家交易機構。請注意牌子名稱中間這個“和”字(圖3),它清晰表明迄今為止交易的,一是自然資源,二是生態資源。前者“廣到地”,后者也“廣到天”。
在此看到“廣到地”的“自然資源”,不只是地面,也包括地上地下種種資源,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草原資源、水資源、冰雪資源等。在這里,筆者了解到一些交易案例。如,在礦產資源方面:2022年5月,七臺河鐵西煤礦一井區采礦權及相關設施資產出讓項目掛牌成交,成交額31381.02萬元。該項目成功交易,破解了積累多年的歷史遺留采礦權“重新出讓”問題。
除“廣到地”外,筆者更關注“廣到天”,即“生態環境產權”,包括碳排放權、排污權、農林碳匯等。如,今年(即2023年)2月黑河市熱電委托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權轉讓項目,成交額181萬元。吸引人的還有“碳匯交易”:龍江森工集團“碳匯轉讓項目”,單價每噸60元,由本交易中心“撮合”,促成有關單位實現“碳中和”。
產權交易拓展二:由單一“初始所有權”向“多權能體系”拓展。
筆者觀點:“產權不是一朵花,而是一束花”,是一個“權利體系——以所有權為基礎的各種行為性權利的總合”(《廣義產權論》2009,第7頁)。
交易集團于2018年9月成立的農交中心,是黑龍江省唯一的省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機構。其“綜合”在哪里?不僅涉及“初始所有權”的交易,如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而且涉及農村耕地承包權的經營權、“四荒”使用權交易。注意:這里農村耕地流轉交易的不是“土地初始的集體所有權”,甚至也不是“農戶土地的承包權”,而是“農戶土地承包權的經營權”,是三權分置改革后的“第三級”流轉交易。
按照筆者的分析,2022年10月,肇東市東風林場資源轉讓項目,也不是林業資源的“初始所有權”,而是林業資源的“特許經營權”——包括林輔用地經營權、林木及所占用地的經營權。
由此可見:在中國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和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的情況下,隨著國有資產“兩權分離”和農村“三權分置”改革,中國產權交易市場必須順應改革大潮,由單一“初始所有權”向“多權能體系”拓展,把產權體系的“一束花”,拆成“一朵朵花”交易,這樣,中國產權交易市場才能演出威武雄壯的活劇來。
產權交易拓展三:由“物本要素產權”開始嘗試向“人本要素產權”拓展。
就在筆者去的當月(2023年8月),交易集團與國投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探索“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龍江人力資源服務平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這就開始觸及“人本要素產權”交易問題。
總之,既有“廣領域”(“廣到天”“廣到地”“廣到人”),又有“多權能”(初始所有權與派生權),還有“四制度聯動”(產權界定、產權配置、產權交易和產權保護聯動),初步拓展為一個“廣領域、多權能、四聯動”的廣義產權交易體系。
三、核心功能之二:向“公共資源市場”推進
2020年7月,筆者與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黨委原副書記何亞斌先生應深圳交易集團董事長陳戈先生邀請,前往深圳調研(見下圖:左四為深圳交易集團董事長陳戈,左六為深圳交易集團總裁劉慶云,左五為常修澤,左三為何亞斌),在應邀所作的報告中,筆者建議產權界“把握七大要素、建立六大市場(知識與技術合二為一)”,同時還要“+拓展公共資源市場”。建議“在行政資源方面:把招標采購納入產權市場交易范圍”。
實際上,黑龍江交易集團在2019年10月就設立了陽光采購服務平臺,為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采購物資、工程建設項目和社會服務等提供專業化的市場服務。
特別是,他們在2021年11月,重組整合了省內最大的招標公司。該公司前身為“設備成套局”,乃是我國首批30家獲國家部委批準的專職招標機構之一,改制為“招標公司”后,主營業務為國內招標采購業務、工程招標業務、政府采購業務、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咨詢服務、招投標業務咨詢、工程造價咨詢及設計服務等。這在增量變革上邁出了可喜一步。
隨著交易集團總部業務擴大,近幾年,交易集團充分利用現在13個地市子公司的平臺,與地市政府深度合作,推動與當地公共資源市場進行業務整合。部分地市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四、“全要素 多資源”產權交易市場新構想
建議分步驟邁向“全要素、多資源”大交易格局。
整個思路需要按“大市場邏輯”拓展新局,如何具體開創?這里提出如下“前進1、2、3”設想。
前進1:“全要素”。
所謂“全要素”是指當今人類生產的“七大要素”,就是人類共識的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七大生產要素。欲要這樣做,就需搞清要素與產權的內在聯系。筆者曾指出“有產權的不都是要素,但凡是要素都有產權”,并進而在《關于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再探討》(《改革與戰略》2020年第9期)提出“產權要素三全論”,即“范圍全覆蓋,過程全貫通,生命全周期”。結論:“要素配置實則是產權配置,要素價值實則是產權價值”,二者內化于一體。
鑒于目前國內地方產權交易市場不少還處在 “不完全要素”階段,下一步需要向“全要素”前進。
前進2: “全要素”+公共資源。
此次考察的黑龍江交易集團,大體是這種情況。黑龍江的同志在借鑒重慶、廣東、深圳等地經驗的基礎上,已經穩步走向“全要素+公共資源”的一體化交易體系。
前進3:“全要素”+公共資源+科創+金融。
據2023年9月8日報道,上海市政府發布消息,同意上海市國資委組建上海交易集團有限公司。擬組建的上海交易集團,是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為基礎,組建全要素交易市場。似是目前最寬的“一體化”體系。它不僅包括“全要素+公共資源”,而且還重點將“科技要素非連續性、非標準化的金融交易”納入其間。
根據筆者上述“前進1、2、3”設想,在交易市場現實運行中,一段時間內不可避免地出現“寬、中、窄三型并存”的局面。作為目標,筆者還是主張前進3:即“全要素+公共資源+科創+金融”。當然,從理論上說,金融與資本有關,也屬于要素范疇。
至于眼下各地產權交易市場稱謂,是稱大概念的“交易市場”,還是稱“要素與資源交易市場”,還是繼續稱“產權(或要素)交易市場”,筆者持開放包容態度。且,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名稱,而在于實質。只要在實體上做到“全要素、多資源”就可以。
如何具體做到“全要素、多資源”呢?需要深入分別研究。
“全要素”市場化:建議沿著“三線”繼續創新拓展。
目前,各地產權交易市場都面臨向全方位“全要素市場”轉型的任務,可按“物本型”、 “人本型”和 “人與物混合型”三類要素,分線拓展。
第一條線,“物本型要素”:土地與資本。
——土地資源方面:不僅包括“地上”的土地和“地下”的礦產及各種資源,還應將市場化配置的范圍擴展到河流、森林、山嶺、荒地等自然資源。
——資本方面,為避免節外生枝,目前可選擇適合的“非標資本市場”業務展開(注意把握“非連續性”,以及“非標資本市場”交易主體企業股東人數不超過200位規模等相關規定)。
第二條線,人本型要素:“四種資源”。
為從根本上調動“人本要素資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致力于挖掘 “四類人本產權”(即知識產權、技術產權、管理產權、勞動力產權)的潛能。同時,可進行人本要素的“身價系統賦能”實驗,并探討將“身價”與銀行授信相結合的金融安排。
按照筆者研究,隨著“四類人本要素產權”價值的實現,終究有一天,“人本要素資源的總價值”將會超過“物本要素資源的總價值”。對此,產權界要有前瞻性。
第三條線,“人與物混合型”:數據要素。
數據是極具前景的生產要素。數字經濟將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改變人類的經濟生活。“全要素”市場化必須將數據要素列入期間。筆者曾在2020年7月到深圳南方大數據交易所調研,今年4月,又對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進一步調研,其市場經驗可資借鑒。
建議積極探索“多資源”市場化改革。
這里,筆者沒有用“全資源”,而用“多資源”概念,是考慮到此問題的復雜性。因其領域寬廣,只能舉例說明。
例如,在社會資源方面:可否全面推進各類“公共工程承包權”配置市場化?
再如,在行政資源方面:政府采購可更大程度地納入市場化。還有像行政系統閑置房屋以及公用車輛等服務資源的配置,也應進入市場化體系。
建議相應推進交易集團內部的產權結構和機制變革。
現在省屬交易集團的內部產權結構基本是“單一的國有獨資”的模式。按照國企改革的思路,可改成國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如果集團總部本身一時難以展開,集團所屬二、三級公司應率先“混改”。
隨著交易集團內部的產權結構改革,人事制度也應相應改革。尤其在交易業務已經“全要素”市場化,其中包括“企業家市場(管理市場)”的前提下,交易集團內部在董事會治理下,是否也引入“企業家市場制度”,招聘“職業經理人”呢?隨著人事制度改革,相應地,管理者薪酬制度也應該進行改革。
最后,中國產權交易市場從1988年5月創建以來,三十五年篳路藍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F在正處在“由低到高、由窄到廣”的歷史性“爬坡”階段,任重而道遠。相信具有改革傳統的“產權人”,能再接再厲,不懈探索,開創“全要素、多資源”產權交易新格局。
作者附言:
本人在調研和寫作過程中,得到黑龍江交易集團王立峰董事長和徐松之、邢筱菲等同志,以及產權界何亞斌、周小全等多位朋友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文章據2023年11月第11期《產權導刊》,轉載時有刪減)
